《郭敬明:贩卖自我,亦或文学》
近日,一篇题为《郭敬明卖的不是书,而是自己》的文字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。文章论及,那位曾风靡一代的著名作家郭敬明,其作品已不再仅是90后中学生仰望的对象。他将自己打造成了商业的标志,书中也渐次渗透了商业的痕迹。而众多中学生,却更多是为郭敬明的名字而非书籍本身买单。
这现象并不令人惊奇。郭敬明在出版界的辉煌地位无人不晓,他作为“青春文学”的旗手,将自己塑造为超级偶像。其月入丰厚,超千万人民币,他亦坦言未来可能更倾向于商业之路。因此,对其“商业化”之说,我并无异议。
然而,我们是否应继续仰望郭敬明,这问题不容一概而论。我们之所以喜爱他,并非仅因其所著之书。郭敬明确有横溢才华,领导之风,这是不可否认的。但文章将此与书中内容相混淆,认为那些曲折的价值观或许对我们有害,断言他不再值得我们追随。然而,小说本是小概率事件的舞台,我们追求的是故事、词句之美、写作之艺术,非其现实之关联。
毕竟,一位新生代作家能登顶青少年文学之巅,其对文字的掌握必有独到之处。郭敬明之作,我们自可品读,学习其精华。我们既爱其作者,书籍亦自有其价值,这与郭敬明是否具有商业头脑无关。我们读的是书,学的是知识与方法。
故此,我们中学生应以书为本,汲取郭敬明作品中的精华。购书之由不足为道,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深入领悟了书的内涵。郭敬明在出版界的奇迹依旧延续,但那非我们讨论之焦点,也不能动摇我们对他的敬仰。最终,我们所得,不过是那些凝结了他心血的文字。而这,已足够。
江西省丰城市丰城一中初三:刘梦诗